2月我省8人入选好人榜-尊龙凯时手机版
当前位置: 网站凯时kb88官方首页 >> 好人好事 >> 正文

2月我省8人入选好人榜-尊龙凯时手机版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0日 00:00     责任编辑:      来源:河南文明网     浏览次数:

2012年2月我省有8人入选“中国好人榜”。“中国好人榜”好人多为草根英雄,他们的凡人善举可信、可敬、可亲、可学,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人良好的道德风貌。

焦作市--(孝老爱亲)王月香:爱是无声的诺言

驻马店--(敬业奉献)孔继满:大山深处的“绿衣使者”

商丘市--(敬业奉献)范索云:孤寡老人心中的好闺女

开封市--(敬业奉献)尹天顺:一个人的投递所

开封市--(敬业奉献)王军华:为民情怀化春风

南阳市--(诚实守信)李朝军:山高人为峰 业兴诚为先

焦作市--(助人为乐)赵景臣:丹心更比夕阳红

焦作市--(助人为乐)王小和:身残志坚、真爱无边

(助人为乐) 河南王小和:身残志坚、真爱无边

“能人王小和,是咱的楷模。身残志更坚,撑起一片天。”说起修武县五里源乡东板桥村的残疾人理发师王小和,方圆十里八村的父老乡亲无不交口称赞。不拄拐杖,单腿站立理发,他的手艺让人称奇;教授徒弟40余人,他的徒弟可谓遍及乡里;不收分文,义务为周边的病残老年人理发,更是让众乡亲刮目相看。说起义务为病残老年人理发的事情,人到中年,现年五十二岁,拖家带口的他说:“咱现在的日子过得去,咋能收他们的钱啊。能为老人们做点事,是尽咱的一份心意”。

志坚走出自强路

1959年,王小和呱呱坠地。他的降生,给家人带来了无限的喜悦。但谁能料到,在他刚开始蹒跚学步时,一天突发高烧,父母赶紧把他送到医院,可是,看来看去总没有见效。结果,最后医生说他得的是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看着两条腿明显粗细不一,不能正常行走的孩子,父母真是欲哭无泪,这可咋办,难道孩子从此就成了废人一个了吗?老天爷真是太不公平了。

开始懂事起,看到人们异样的眼神,特别是父母那忧郁的目光,聪颖的王小和暗暗憋足一口气,绝不能成为家里的累赘。

上学后,他勤学好问,刻苦学习,每次考试成绩都是班里的前三名。尽管如此,可是那个年代,是不以成绩为衡量优劣标准的,在推荐上学的背景下,一个残疾人咋能与正常人竞争,结果一向成绩优异的他,不得不与心爱的书本告别,结束了他的求学之路。一个残疾人,重的体力活不能干,这可咋办?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村里的干部说,小和在学校学习好,让他做记工员不正合适吗?干部们的信任,给了他做好记工员的信心。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把每个人的出工情况记得详详细细,没出现过任何纰漏,受到了干部和乡亲们的一致好评。可是好景不长,四年后,随着包产到户,20岁的王小和“失业”了。

王小和面临人生的又一次考验,生性要强的的他想,我总不能在家吃闲饭,做家里的负担吧?可是,像我这样的人,能干啥,会干啥呀。一番痛苦的煎熬后,一个想法在他心中慢慢升起,我的腿不行,可我有健全的双手,学门手艺,自己养活自己。学啥好呢?在亲朋好友的指点下,王小和最终决定学理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腿脚不灵便,站都站不稳,学习的难度可想而知。只有没骨气的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王小和先从自己的软肋做起,在家里练起单腿直立的功夫,跌倒了重新站起来,腿肿了熬过去,就这样练就了单腿着地的硬功夫。

理发店开起来了,顾客少咋办,王小和打出了三年不收费的承诺。一些年老的乡亲率先开始光顾,就这样,王小和单腿理发成了一则活广告,慢慢地人们开始接受了他,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后来,随着顾客的越来越多,王小和又收了两个徒弟。事业兴,百事兴。王小和的勤劳、朴实,他的精湛手艺,不仅赢得了顾客们的青睐,也赢得了本村一位姑娘的芳心。1984年,王小和与比自己小四岁的姑娘付小井喜结连理。婚后20余载,夫妻俩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夫唱妇随,幸福美满。

同病相怜共致富

精湛的理发手艺,周到的服务态度,为王小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理发店生意越来越红火,一个人开始应接不暇,王小和开始酝酿收徒弟。“包吃包住,包教包会,残疾人优先”,他的收徒告示与众不同。有人劝他说,你是个残疾人,再带个残疾人徒弟,“王和理发店”岂不成了“残疾人理发店”了。对此他却不以为然,残疾人咋了,理发靠手艺,只要手艺精,一样能闯四方。

听说王小和收徒之事,五里源乡东水寨村的残疾人李学文主动前来报名。但是,长时间的站立,很快便使他双腿浮肿,几天后他便开始打退堂鼓。知道李学文信心不足的问题后,王小和多次到他家做工作,以自己的事实告诉他,只要肯学、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学成、学好。就这样,李学文成为他的第一个残疾人徒弟。在他的悉心传授下,李学文的手艺越来越好,一年后便成功出师,并开办了自己的理发店。说起王小和,李学文不无感激地说:“没有王师傅,就没有我的今天。”

30年多来,王小和共培育徒弟近40人,其中残疾人就达10人之多。如今,五里源乡五里源村的残疾人蒋永强、方庄镇韩庄村的残疾人韩小强等人都开了自己的理发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每逢过年过节,他们都要结伴来看望自己的师傅,感谢王小和的培育之恩。

桃李不言自芬芳

身为残疾人,腿脚不便,本来是一个最大的短处。但是,王小和的行动却让人们大跌眼镜。细心的他,却主动把那些身患疾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作为自己的义务服务对象。他把这些人一一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哪村的、在哪里住、名字叫啥、啥时间理发记得清清楚楚,到时间主动服务到家。

本村村民范和平的老伴常年卧病在床,屙尿在屋,房间里气味难闻,请人到家里为老伴理发,却遭到人们的婉拒。人家说:“不是钱不钱的问题,实在是理发店人多、活忙,真的走不开。”王小和知道后,主动找上门来,让这一家子倍受感动。范和平老汉拉着王小和的手说:“别人嫌脏,你却找上门来,让俺咋感谢你呀。”王小和却说:“咱会这门手艺,街坊乡亲的,就当做小辈的尽个孝心吧。”范和平拿出5元钱要付理发钱,王小和说啥也不要,并说要是给钱,以后就不再来他家了。就这样,多年来王小和义务给老人家理发,直到现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为残疾人,王小和自立,自强,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一个家。在父母的眼里,他是知冷知热的大孝子。隔三岔五,他都要给父母一些零花钱,每逢过节,他都要让孩子们给老人家送些好吃的。在弟兄们眼里,他是家里的主心骨,大事小事都要和他商量。每次父母生病住院,他都会主动拿出医药费。弟兄们劝他说,你的情况特殊,咱爸咱妈的事不用你管,他却说:“我是老大,钱一分也不能少拿。弟兄们不说啥,妯娌会咋想”。在孩子们眼里,他是一个慈爱的好父亲。在他的言教身传下,孩子们知书达理,一身正气。说起爸爸,孩子们自豪地说:“爸爸是个老好人,他啥时候都是我们的榜样。”

对家庭如此,对社会公益事业,王小和更是不甘人后。汶川地震,他两度捐款。家里捐款后,他又以理发店的名义再次捐款50元;村里建文化活动中心,他又率先捐资200元。对此,他不无动情地说:“我是一个残疾人,从小父老乡亲没少帮衬我,没有乡亲们的关心,就没有我的今天。现在自己有一份能力,就要尽一份心意。”

天生我才必有用,大笔如椽绘人生。王小和,用勤劳的双手,用自己的爱心,诠释了做人的真谛,书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最强音。

(助人为乐)河南赵景臣:丹心更比夕阳红

窄窄的木板街门,弯曲的庭院土路,原始简洁的一层上房和厢房,屋内摆着破旧的沙发、方桌、木凳、老式床和一台不知用了多少年的小电视,这便是现年79岁的孟州市赵和镇中临泉村退休老干部赵景臣和他老伴的全部家当。赵景臣是中共党员,曾任河南省获嘉县教育局长、林业局长等职,而他的工资每月还不足1500元,很难想象,这样简陋的家境的他十几年来拿出10余万元做善事善举和支持公益事业。

村里青年赵水来看到乡邻跑运输挣了钱,也想为家庭增加收入,但苦于缺少资金,赵景臣知道后,无偿资助其一万余元;12组农民赵云奎办加油站流动资金无着落,他雪中送碳为其送去两万五千元做铺垫,在赵云奎生意走上正轨后,主动为赵景臣送来5000元利息,但却被其拒绝。……10多年来,他累计投入资金15万元,积极为村里人找项目,寻商机,帮助村里30多家群众走上了致富路。秋天,他和老伴清扫济源市至田旺村路边的玉米芯,晒干卖了不足200元钱,他自己又添了几十元,按每户50元标准送给困难户赵景常等四户村民;冬天,雪下得越大他起得越早,主动承担起为村民除雪清理任务,从村西除到村东,又从村南除到村北,方便了学生上学和人们的出行。一次,该村残疾人赵云财到集市上去赶集,想吃肉的他身上没有钱,在欲望的驱使下,他想趁老板不注意拿走一块肉,被老板发现了。面对卖肉老板的大声呵斥和围观群众鄙视的眼神,赵云财羞愧的无地自容。赵景臣也正在赶集,看到这一幕十分气愤,他当场狠狠的批评和教育了赵云财,并替他还了肉钱。以后逢集会便给他10块8块钱买肉解馋,直到他去世。“九九重阳节”,一些年老多病的老人不能到会,他便拉着架子车把他们一个个接送到会场和家里。

“千朵花呀万朵花,比不上社会主义幸福花;枝繁叶茂花不败,众手浇开幸福花!”“骑马要骑大红马,戴花要戴大红花,唱歌要唱新风歌,听话要听党的话!”走进中临泉村大街小巷和文化大中心,赵景臣自编自写的板报和墙体标语随处可见。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健康知识,他自费订阅《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党的生活》等报刊杂志,走村串巷,把一项项内容和标语写到墙体黑板上,方便群众学习。近几年来,他更是将宣传范围拓展到北至济源市梨林镇,南至槐树乡龙台村,东至谷旦镇禹寺村,西至济源市轵城镇等50多个村,风雨无阻。

赵景臣还把支持公益事业做为自己的份内事,村里修路他“睡不着”,拿出2000元钱交到村委;村里建文化大院他“坐不稳”,又拿出3000元钱搞赞助;汶川大地震他更是“噩梦连心”,先后拿出1100元和1000元交“特殊党费”和“兴党党费”。从合并乡镇成立赵和镇起,每年,赵景臣都按期上交1000元党费。他还捡“蝉壳”百余斤,拾“酸枣核”五百余斤,沟底垦荒种小麦玉米种药村累计收打3万余斤,而他分文不留,把这些辛苦钱都陆续捐给了公益事业和困难群众,仅2008年,他就资助困难群众10余户。村西一华里的乡级公路没人管理,他就“义务护路”,冬铲积雪,夏清积水,秋除秸杆杂草,常年护理不辍,确保了车辆畅通和行人安全,“傻老汉”便是他的代名词。

“孟州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赵和镇先进党员”、“老干部先进工作者”……赵景臣每年都受到市、镇的通报表彰。2010年,他被评为2010年度“感动孟州”十大人物。可他并不满足,“革命人永远年轻”、“奋蹄老牛伴夕阳”、“燃烧朽木不停息”,赵景臣依然用自己的至理名言践行着“老有所为”的点点滴滴。

(诚实守信)河南李朝军:山高人为峰 业兴诚为先

李朝军,男,1962年12月出生于西峡县阳城乡牛王庙村,现任西峡县红星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董事长,西峡县政协第六、第七、第八届政协委员。工作几十年来,他能够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追求进步,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并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应有的成绩。他诚实守信,关心他人,心系公益,为建立和谐企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个头不高,但我要让我公司的品牌成为叫得响的品牌,我人虽瘦,但我要让我的公司成为汽车零配件供应商的主宰客户”,“我宁可不发财也不能做辱骂祖宗的事”,他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一、心怀诚信,艰苦创业

1982年,李朝军毕业以后进入丹水配件厂做业务员,经过12年的市场销售磨练,练就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1994年人称“小诸葛”的他毅然果断辞去以前的工作,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和家人多年来的所有积蓄创办了西峡县球铁铸造厂,主要生产:钢球、锁壳两种产品,年产值不足50万元。经过3年的市场摸索,李朝军发现“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种单一”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更谈不上发展壮大。经过市场调查,他发现只有创新才是新出路,于是,根据市场情况,将原来的球铁铸造厂重新注册为“红星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从简单的球铁铸造到生产重型汽车的零部件。现在公司产品已有6个系列,29个品种,成为北方奔驰公司重型载重汽车主要零配件供应商。在他的领导下,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产值由建厂初的几十万元发展到现在的年产值3000万元。

“做好企业,作好品牌,要先做人”,正是因为李朝军同志的诚实守信和开拓进取精神,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一步步的发展壮大。他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进行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并且取得了重大的成果。2006年,西峡县红星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生产的430摩片离合器总成和离合器从动盘总成两个产品,作为新技术、新产品,通过了南阳市发改委的签定验收,弥补了我省不能生产该产品的空白,成为我省第一家生产该产品的厂家。

2000年以来,企业每年以100%的增长率快速增长,员工人数从建厂时的10余人发展到现在年的200多人,净资产从创业初的几十万元增长到3000多万元。

二、诚信务实,创新创收

“只有以诚待人,才能有人与你共事”,在创业过程中,李朝军认为,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要诚实守信,要恪守“对客户要诚实守信,对市场反映要迅速。要树立信誉品牌,实现合作双赢”思想。他常说:西峡这么多企业家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多张答卷,但有一张答卷必须合格,那就是市场考卷。大市场大老板,小市场小老板,没市场要破产。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始终以“开拓进取、诚信经营”为宗旨,注重企业在社会中的信誉度,视信誉为企业发展的第一生命。多年来,不管在企业管理还是市场营销上,他都始终提倡敬业奉献,维护销售工作的崇高声誉,实事求是,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反对弄虚作假、不负责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对见利忘义,崇尚团结协作,友爱互助,同行间相互尊重,赢得广大员工和社会各界的尊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公司严格遵守合同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自觉使用合同范本,加强合同管理,依法签订并严格按照约定全面履行合同。有时候,他不顾自己带病的身体,带领销售人员,常年奋战在销售一线,抓信息,抢合同,催货款,开创销售市场新的局面,与客户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及时为客户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受到客户的普遍好评。

三、依法纳税,心系公益

李朝军非常重视企业信誉建设,他提出了“诚则交天下之友,信能结四海宾朋”的诚信思想,公司恪守“民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的理念,建厂几十年来,恪守“以人为本、以德治企、伦理经营、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着力打造信誉体系建设,给企业树立起了良好的商业信誉。公司多次被评为全市诚信守法先进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等。公司先后通过iso9001和ts1694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2009年公司的主导产品离合器压盘总成荣获“河南省名优产品”称号。公司曾先后被国家相关部门授予“企业信用评价aaa级信用企业”、“纳税先进单位”、“守合同重信用先进单位”、“优秀经营管理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明星企业”等荣誉称号。

同时,李朝军认为“做企业就是做良心,企业不仅要为客户和员工负责,还要为当地社会做贡献”。在日常工作中,他不仅关注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时刻不忘社会责任。他常说:“企业的发展,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个天,就是我们的党和政府,就是社会各界的支持。因此我们不能忘了社会责任。”经过多年的艰辛创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他既注重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又关注着社会的公益事业,尽自己的力量为政府分忧。还经常参与市、镇和公司发起的爱心助学、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事业。在企业,他对待员工像兄弟姐妹一样,关怀备至,积极落实措施,加强劳动保护,关注职工生活,提高劳保福利,经常深入车间,访视家庭,为职工解困解忧。公司自成立以来从未拖欠过职工工资,连续几年为员工缴纳工伤保险,以免除员工的后顾之忧;为了使这些人在企业干的安心、顺心,他每年还从自己的股份中拿出一定的比例,无任何附加条件奖给那些表现好的职工,让他们也成为企业的股东,企业的主人。几年来,他已累计给工人奖股150多万元,他这种做法,在西峡企业界的老板中是独一无二的。他多次带领企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在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他带领公司先后五次捐款数十万元,成为奉献爱心、获得帮助、储蓄情感、构建和谐的良好平台。累计捐款已达数几十万元,体现了一个民营企业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

四、诚信经营,硕果累累

李朝军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使自己所管理的公司销售工作别开生面,销售收入、货款回收等各项经济指标每年都有新高。他的工作也得到了员工以及广大客户的充分肯定,2006年被推选为县政协委员。与此同时,个人连续两年被授予县“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公司也多次荣获上级和政府部门颁发的多项荣誉。

(敬业奉献)河南王军华:为民情怀化春风

她进法院26年就在民事审判第一线奋斗了26个春秋,她用真情为民解忧,换来了万家和谐。她办案质量好,善于调解,是全省法院十佳调解能手之一。2009年以来她两次荣立个人二等功,2010年被评为全省法院十佳法官,并同时被省总工会授于“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2月她被最高人民法院树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

——她就是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回族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王军华。

能为百姓解决困难再苦再累也得值

王军华所在的民一庭,办案人员少,案件多,案情复杂。作为庭长,除了协调庭内事务外还要调处大量的案件,她每年的结案数都不低于百件。这些付出的背后,也给她带来了一身病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甲亢,特别是类风湿病带来的病痛经常困扰着她,疼痛经常折磨她难以入睡,尽管这样但第二天她又总是能打起精神继续投入到她热爱的工作中。作为一名法官,她从来没有后悔过,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公正审理好每一件案件,即使再苦再累他依然能感到快乐。

在审理开封某公司诉重庆某铝业公司承揽合同一案中,双方协议被告应向原告提供真空钎焊复合板,但由于复合板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原告在使用后致使机器毁坏,生产不能正常运行,给原告直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双方因赔偿问题产生纠纷原告诉诸法院。立案的当天,王军华顶着酷暑就坐上西去的列车。下车后她不顾25个小时旅途的劳累,冒雨背着行李直奔工商局,查询完被告单位注册登记的情况,工商局下班的铃声也响了。第三天办完查封了手续已是下午6点,跑了一天的路程,真是又累又饿,但为了节省时间她又直接去被告单位,将相关手续送达给被告,当即进行了询问和调解。被告单位效益非常好,对法官所查封的款项根本不在乎,并对法院查封行为冷嘲热讽。第一次接触效果非常不好,临走时王军华将手机号码留给被告负责人。第四天一大早乘车又到被告单位,其负责人态度亦然冷淡,王军华不摆架子,主动和该负责人拉家常,坦诚沟通。慢慢的这位负责人转变了态度,话里不再有怨气,这时王军华就对该负责人耐心劝解,从合同谈到被告的违约再到按法律规定应承担的相应责任,从夸他公司大效益好职工生活富裕到原告单位目前面临的困难,以及因其违约造成原告停产,上百号人没饭吃,就这样一边聊天一边谈案件,这位负责人被王军华说服了,表示愿意和原告方进行调解,并于调解达成协议后将退款及赔偿金246万元汇到原告账户上。从重庆返回后当听说厂里工人领到拖欠的工资时,虽然身体透支很是疲惫,但心里那份甜蜜只有她自己明了。这也就是她常说的干自己所爱的事情,能为百姓解决困难再苦再累也觉得值。

解决案子要让当事人感到有点甜

大家都知道,判决和调解,是法官办案最常见的两种结案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法官作出判决还是调解,好比医生开出的两种药方:判决好比苦药,能治病,却很苦;调解好比包了糖衣的苦药,治病有点甜。为此,王军华不仅把自己当作法律工作者,更把自己视为社会工作者,把更多的心血倾注到调解工作上,做到解决案子要让当事人感到有点甜!

她曾审理了一起继承案。这家的老太太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老太太与老伴共同购买房屋一套。老伴去世后,老太太与小儿子共同生活,便想提前把房屋过户到自己名下,再转赠给小儿子。其他几个子女不同意,为此发生纠纷。老太太的四个儿子中,有两个是“三进三出”的刑满释放人员,恶名远扬。案件起诉前,四兄弟见面就打,老二多次叫嚷要“让老小白刀子进来红刀子出去”。小儿子则在家里养了一只凶猛的藏獒,声称谁来找他麻烦就咬死谁。整个小区被他们闹得鸡犬不宁,却没有人敢过问。老太太很为难,每次到法院都是泪流满面,反复絮叨:“愁死了,愁死了,可没法活了”。王军华总是很耐心地听她诉说,分头给几个儿女做工作。老大没本事,老二脾气暴,老三能说会道,老四是个女儿,老五家里穷。王军华区别情况挨个听他们诉苦,前后跑了十几趟,道理讲了一箩筐,几个孩子的对立情绪渐渐缓解。这天中午,王军华再次去老二家做工作,恰好遇上老二家包饺子。老二端碗饺子去老五家给老太太送,老五却死活不开门。王军华早已了解到老二虽然脾气不好,但对母亲最孝顺,觉得这也许就是解决纠纷的突破口。她叫开了老五家的门,看着老太太吃完了饺子,然后把几个儿媳叫来,先与她们沟通。随后又把五个儿女叫到一起,谈为人处事的道理。谈到父亲去世早,母亲一个人靠打烧饼、含辛茹苦把他们养大不容易时,几个儿子都哭了。最后,老人终于得到了子女的理解,子女们都表示不再提分房的事,老人高高兴兴地到法院办了撤诉手续。时至今日,老太太还时常到法院去找王军华,象亲人似的和她拉家常呢。

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中才有你

王军华从事基层工作26年,在天天和群众打交道中悟出一个道理: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中才有你。因此,她在办案中始终怀着一颗爱民之心,问一声好,让一个座,递一杯水,道一声谢,露一个微笑,这些并不起眼的小事,她坚持做了26年。她用真诚与包容理解当事人,为了司法和谐,为了当事人之间的和谐,审理案件过程中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她就会做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去年夏天王军华收到一封由无锡市邮寄来的快件,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封起诉状。原告无锡市某一民办小厂曾于2000年向被告开封某公司供应控压机,货到后被告未及时付款,原告多次追要,被告于2005年仅支付了6000元,下余33万元至今未支付。无奈原告将被告告上法庭。由于厂里资金困难,特将诉状寄至法院。收到信后王军华就抓紧时间与被告联系。经过多次做工作,被告单位同意还款,王军华立即打电话通知原告来法院调解。由于原告代理人是无锡人,被告代理人听不懂其说话,王军华就促使双方借助书面语言交流,因此双方在讨论还款细节时十分缓慢,达成调解协议时已过中午下班时间。考虑到原告经费困难,无久留开封之意,王军华就让原告方代理人去火车站买票。自己则利用午休时间制作调解书,下午一上班,原、被告领取了调解书,被告拿到调解书和被告支付的现金支票后直奔火车站,于下午四点踏上了回家之路。临走时,感叹的说没想到我们试着寄一封快件,你们就帮我们追回了多年的欠款。

王军华所做的一切是平凡的,又是不平凡的。但她始终坚信,只要把司法为民的情怀化作缕缕春风,法治的天空就会因为我们的努力而格外璀璨。

(敬业奉献)河南尹天顺:一个人的投递所

在开封杏花营农场,绝大多数村民都认识邮递员尹天顺。他为群众服务十几年,这个普通的邮递员在杏花营农场已经成了邮政的代名词。上午营业、下午投递,尹天顺在杏花营农场邮政所一干就是16年,由于受编制等种种原因限制,邮电分营后的13年里,无论严寒酷暑该邮政所就他一个人在支撑。他说帮助别人是他最大的快乐,16年来他以真诚服务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他用实际行动在群众中树立了开封邮政的光辉形象。

一、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

杏花营农场面积50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人口约1.1万人。这里村庄分散,邮路长,按照规定,投递是隔日班,正常情况下,尹天顺每天都要带着50公斤重的信件、报纸、包裹等物品跑一趟,南段跑一趟要两个小时,北段跑下来要5个小时,遇到雨雪天气或者中途爆胎,他半夜还回不来,每到这时,当地人看到的尹天顺不是“土人”、“泥人”就是“雪人”。尹天顺的摩托车3年跑了6万公里,杏花营农场是有名的沙区,绝大部分路段都是沙土窝儿,有时候摩托车陷在里面根本骑不动,由于路况较差,每个月要补胎七八回,差不多一两个月要换一次车胎。

一次,尹天顺途径运粮河十孔闸,桥上没有护栏,桥面有一条10厘米宽的裂缝,他的车轮差点卡在里面,现在想起来他还很后怕。他说:“如果车轮卡住,人就被甩进河里了。”郑开大道开通前,尤其是冬天,几十公里的投递路上,不进村碰不到一个人是常有的事。杏花营农场邮政所周围的群众说,他能坚持下来可以说是奇迹,反正换一般人早就不干了。

多年来,杏花营农场邮政所一直借用别的公司的办公场地,这栋已经很破旧的二层小楼上,有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是尹天顺的作业场地兼卧室。每天从杏花营邮政支局取回需要投递的报纸、邮件,他都要在这里分拣好,由于场地有限,他不得不将报纸铺在地上进行分拣。小屋夏天热得像蒸桑拿,冬天又像室外一样冷,但他在这里一住就是16年,只能在周末回家看看。每天6点起床开始工作,差不多忙碌到深夜,邮政业务随叫随办,在别人看来,杏花营农场邮政所全天候都在为群众服务。

二、杏花营农场已是他的第二故乡

尹天顺结缘邮政以来,长期的工作磨炼使他将自己与社会这个大家庭紧紧连在了一起。在尹天顺心中,杏花营农场已是他的第二故乡,一个人的邮政所成了他生命中的全部。

2002年9月,因工作需要,尹天顺被调回家乡——开封县西姜寨乡邮政支局任支局长。在家门口工作,使他多了和妻子团聚、照顾父母的机会。然而,尹天顺的内心却许久没有平静。每每想到杏花营农场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和那里的一草一木,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时间到了2003年4月,尹天顺作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选择:面对邮政系统的体制改革,当一个人的邮政所向他发出召唤时,他毅然告别了西姜寨乡邮政支局,重新回到了待遇低、条件艰苦的杏花营农场,回到一个人的邮政所,继续一个人的艰难跋涉。

在多年的基层投递工作中,尹天顺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建立了信任。70多岁的王文甫谈起尹天顺赞不绝口。原来,老人几年前患了腰椎间盘突出,无法行走,邮购药品时,老人干脆将自己的存折交给了他;退休干部齐茂擅长书法,为感谢尹天顺常年的照料,每到报刊征订期,齐老先生就会一早为邮政所写好宣传条幅;汴河堤村92岁的穆奶奶,生活费用都是在外地工作的大孙女供给,由于老人岁数大,生活和购物都不方便,老奶奶就让大孙女将钱存进尹天顺的存折,然后由他掌管老人的零花钱和购物药的支出,这一代理就是6年。老人的大孙女说,把钱放在尹天顺那里,放心!

每天,在投递路途中,无论是路边走路的,还是在村里做小生意的,或者是在田地干活的,好多人看见他,都会主动跟尹天顺打招呼。他说:“这十多年,村里有80%以上的人我都认识。”

三、他把用户当亲人

尹天顺熟悉杏花营农场的每一寸土地,去过每一户农家。他总是主动将邮政服务再延伸一下,无论是不是分内的工作,只要与邮政业务相关,他都想方设法去完成。包裹本来是需到邮政所领取的,但在他的投递段道,他从没让一位客户上门领过包裹,都是送上门办理。他说:“领包裹必须验明身份证,但是农村人不习惯带身份证出门,如果客户没带身份证就得再跑一趟,既费时又伤感情,投递上门就可以当场验证件,自己累点对方方便了,也更信任咱了。”

杏花营农场新庄村一名村民往外地汇款500元,不料误将收件人、寄件人的位置写反了,钱寄出后对方无法收,这时退也退不回来,因为按照有关规定,3个月后才能走相关程序退回。看着村民着急地跑了一趟又一趟,他把自己的500元给了这个村民,自己两个多月后才拿到这笔款。

中铁十五局在杏花营农场境内修高铁,光指挥部就有五六十个人,还有100名工人,这些人员大多是外地人,单位每个月都有七八十封快递进出,这增加了尹天顺的工作量。但是,对于这些常年流动作业的工人,尹天顺从不怠慢,反而处处为别人着想。一天,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对尹天顺说,他们有封快递该到了,不知为什么还没到。尹天顺让他网上查询。原来,对方寄出的快递不是用的邮政ems,而是其他速递公司,而这家公司只负责投递到市区不投乡镇。该主任很为难,自己工作忙走不开,再说对开封也不熟悉,他问尹天顺能不能帮他取回来,尹天顺爽快地答应了。星期天,尹天顺专程跑到市里,帮忙取回了邮件。对方非常感动,执意要付路费,尹天顺说:“我这就是给你帮个忙,要是图路费,我就不给你领了。”

1996年年底的一天,尹天顺分拣到一封寄自中国台湾省、只有收信人姓名没有具体投递地址的信件。尹天顺马上意识到这封信的分量,经过逐一排除,很快将收信人确定为家住农场东北边界黄砦村的奚凤兰。结果不出所料,当70多岁的奚凤兰老人看到这封信后,立刻痛哭不止。原来,寄信人正是老人苦苦寻找几十年却杳无音信的兄长。一封信将海峡两岸的两颗思念之心紧紧连在了一起。此后,兄妹二人书信不断,每次尹天顺都不辞辛苦地骑行20多公里,将信及时送到奚凤兰老人手中。1998年11月,奚凤兰老人的兄长还专程来到黄砦村,与妹妹相聚。亲人相见,悲喜交加,场面令人潸然泪下。

每逢雨雪天气,尹天顺就放心不下90多岁的穆老太太,要亲自去看看老太太的房子漏不漏、缺不缺啥东西。穆老太太被尹天顺无微不至地照顾8年多了,老太太早就把他当成了亲人。老人的存折只有交给尹天顺才放心,买生活必需品、购药都是尹天顺替她操持。老太太偶有不适去看病,卫生所的大夫也总是先给尹天顺打个电话说一声。

不仅仅是穆老太太如此信任他,20多家烟酒店的老板也把存折交给了他。原来,这些烟酒店每周都要给烟草部门汇一次烟款,所以每周必须去杏花营镇邮储网点存一次钱,因为尹天顺每天都要去杏花营镇带邮件,有人就把现金交给他,请求代为存上,这样相互传开,农场所有烟酒店老板都把存折交给了他。成天在邮路上的各村跑,村民都拿他当自己人,谁家缺少米面或者要买个锅碗瓢盆的,都会给他打个电话,让他买好捎过去。

如果说他和村民们的感情是十几年建立起来的,那么,高铁工程建筑工人对他的信任就是靠真诚服务赢得的。一位在工程指挥部工作的女同志急于赶回贵州老家,有4大包东西需要寄回去,因为已经买好了当天的车票,她把包裹往尹天顺那里一放就走了。她说:“我相信你。”尹天顺知道,人家是真的拿他当朋友了。

走到哪里老远都有人打招呼,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也都少不了他,尹天顺把用户当亲人,把帮助别人当作最大的快乐,也因此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四、他是服务“三农”的一道流动风景线

近年来,河南省邮政公司一直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积极投入到服务“三农”的队伍中,开封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开封邮政服务“三农”的任务更加艰巨。正式认识到了这一点,尹天顺除了做到投递、营业两不误外, 在外出投递时总会随身带上邮政服务“三农”宣传资料,流动营业、流动宣传,成为了一道服务“三农”的流动风景线。

他总是主动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朋友上门服务,将优质的农肥、种子等农资配送到农民手中。此外,他还积极帮助养殖户,传授自己在报刊上学到的相关知识,及时送去养殖类读物。

“绿衣使者”服务社会十余载,汗水换来大回报。如今,杏花营农场邮政所的业务实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报刊订阅量由原来的四五十份猛增到现在的近千份,党和政府的声音及富农信息得到了广泛传播。尹天顺因此连年被评为省邮政系统优秀投递员,2006年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回首往事,尹天顺感慨万千:一个人的世界其实并不孤独,来自群众和上级部门的肯定,使他有了大家庭般的温暖。他将义无反顾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将自己的青春全部奉献给基层邮政工作。

(敬业奉献)河南范索云:孤寡老人心中的好闺女

范索云,女,45岁,中共党员,虞城县张集镇敬老院院长。在范索云还是个10多岁的小姑娘时,就开始义务照顾孤寡老人,坚持30多年,从未间断过。结婚后因为照顾孤寡老人,丈夫与其离了婚,至今孤身一人。因乡镇财政困难,范索云坚持在院里种菜、栽植果树、养鸡、养羊、喂猪等,几年来敬老院创收10多万元,改善了老人的生活。敬老院的老人无儿无女,几年来她亲自披麻戴孝送走了6位老人。85岁的李任氏老人是一个盲人,夜里出去解手,常常摸不到屋门,范索云就搬到老人屋里,跟老人住在一起悉心照料。每逢外人去敬老院,老人们总要夸范索云是他们的好闺女。她的事迹先后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党的生活》、河南电视台《乡村》栏目等报道。范索云先后获得河南省“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敬业奉献)河南孔继满:大山深处的“绿衣使者”

在革命老区——河南省确山县任店镇西南的山区中,有一名普通的山乡投递员。10余年来,她像一只勤奋的鸿雁,洒一路真情一路汗水,为偏远山区的群众服务。她步行5万里,相当于走过了“两个长征路”,投递报刊、邮件达10万份(件),从未出现过错投、漏投,被山区群众誉为“大山深处的绿衣使者”。她就是确山县邮政发行局任店邮政所投递员孔继满。

最难走的山路——她走过十余春秋

1999年,27岁的孔继满被招聘到任店邮政所当投递员,负责任店镇西南部大山深处和尚庄、薄庄、猴庙、下鄢庄4个行政村邮路,这条邮路是全镇路程最长、最艰难的邮路。她把邮包一背,跋山涉水、爬坡下坎,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11年。

往返途中,最难爬的坡是位于天目山中段的袁沟坡,因为山势陡峭,山路狭窄,平时很少有人走,只有一条便道可以通过。冬季天冷路滑,她就踩着路边的枯草走;夏天杂草丛生,比人还高,被蛇虫惊扰更是常事。遇上好天气,挑着邮件爬上山顶最快也要1个小时。她一年四季只能穿雨鞋和解放鞋。

2005年秋天,孔继满患了重感冒,一连输了两天水还不见好转。第三天,正是她出班的时间,天还下着大雨,同事郭毛劝她在家休息一天,她坚决不答应。她说:“猴庙村的付玉霞家准备建房子,她丈夫王建峰在外打工寄回了7000元钱,一家人急等用钱买料呢,咱可不能耽误人家盖房啊!”孔继满步行在山路上,由于雨大路滑,她一下子跌落在一条深沟里,脚崴了。当她一瘸一拐地走了近2个小时的山路到达付玉霞家时,付玉霞感激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2008年冬季,地处大山深处的任店西南四个村遭遇了多年不遇的大雪。猴庙村杨国旺的妻子在外打工,乡计生部门需要她在外打工的孕检证,杨国旺眼看着天下那么大的雪,想着孔继满这次肯定来不了。谁知当天上午9点孔继满就从任店投递所骑自行车出发了,一路上由于下雪天路滑,跌倒了七八次,3个多小时后才到达猴庙村。当她一瘸一拐地出现在村头时,所有的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杨国旺握着孔继满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为了给俺送个证件,让你遭那么大的罪!”

最真挚的情——她献给了山民

一些在别人看来需要退回原处的“死信”,在认真负责的孔继满手中都变成了“活信”。2005年,薄庄村村民王玉昌考取了驾驶证,上面只写了行政村没有写村民组的名字,孔继满一连跑了几十户都没有找到这个人;有人劝她把信退回去,她坚决不肯,她就从该村有三轮车、四轮车的农户问起,来回跑了几十里山路,终于找到了王玉昌家。有时收信人写的是“小名”,孔继满就挨家挨户地打听谁的“大名”叫啥、“小名”叫啥,最终找到了收信人。近10年来,80多件在别人看来是“死信”的邮件在她手里都变成了“活信”。

孔继满所负责的邮路,百分之三十以上是陡峭的山间小路。孔继满每次出班都要带着近20公斤重的邮件,从任店投递所骑自行车30多公里到达猴庙村,把自行车放到村委。她所投递的四个村由于交通闭塞,山路崎岖,想用马驮都困难,一双脚就是他联系千家万户的交通工具。

“隔山看得见,见面走一天。”每出一次班,就要花上一天时间,经常是送完最后一件邮件天都黑了。有时遇上天气突然变化耽搁了行程,她就打着电筒赶夜路,找户人家歇歇脚。

最无私的爱——她献给了邮政事业

由于常年在邮路上,孔继满对家庭照顾得很少,对孩子更是感到愧疚。平时每次出班回到家里,孩子都已经进入梦乡,她只能眼含泪水,为孩子掖掖被子。

去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天下着大雨,孔继满6岁的小儿子突然发起了高烧,此时孔继满正奔走在邮路上。她60多岁的公公婆婆摸黑冒雨背着孩子走了三四公里山路,才赶到村里的诊所,给孩子看完病回到家里已是凌晨2点多。

十余年间,清贫一直伴随着孔继满。她的工资由最初的150元到眼下的700元。看到别人外出打工挣钱,她的丈夫几次劝她出去打工,不干这吃苦不挣钱的活儿了。但是每次都被她拒绝。她说:“不是我不能出去打工。这条邮路我走了这么多年,要是我不跑这条路,也许没人再跑了,这一带20多平方公里2000多人的邮件咋办?”丈夫听她说得有理也不再坚持。

确山县邮政发行局局长韩春伟在走访群众了解孔继满的工作情况时,和尚村的村医孔长城告诉他:“孔继满工作太认真了,前几天,有一个汇款单是寄给俺一个堂弟的,我想俺堂弟家那么远,你就放我这儿我给他捎去就行了,孔继满坚决不同意,她说必须得送到本人手中,由他本人亲笔签字才行。”提起孔继满,薄庄村70多岁的老大爷李正所更是赞不绝口:“继满是个好闺女呀,俺大字不识一个,孩子们从外边给来俺来了信,每次都是这闺女念给俺听。”

莫问辛劳有几许,耕耘自有新收获。10余年漫漫乡邮路,孔继满坚定的脚步从未停息。她以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群众的称赞、组织的认可,先后5次被确山县邮政局评为“优秀邮递员”。2011年4月,被评为驻马店市“2010年度感动天中十大人物”。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在路上,永远在路上。任日月交替,凭寒来暑往,她的轨迹永远在路上。一双大脚,丈量出人间的真情;两腿执著,传递着乡亲的期盼………

(孝老爱亲) 河南王月香:爱是无声的诺言

14岁时,王月香离开父母从西安回到老家陪伴祖母,从此开始了命途多舛的生活:儿时独挑家庭重担,照顾四位亲人,婚后要照顾多病的婆婆,并为她养老送终,还要照料疯癫的大伯哥和因病成为植物人的丈夫。

命似黄连,爱比天大!本来,她有很多次机遇可以卸下“包袱”,重新选择,但她却40年坚守诺言,执着于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人。

王月香,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却用她博大的爱诠释了中国女性特有的善良与温厚。

如今,大伯哥与丈夫已经相继辞世,但王月香四十载照顾年迈多病的婆婆、疯癫的大伯哥和“植物人”丈夫的故事却一直留在家乡的田间阡陌。

王月香:爱是无声的诺言

【幸福、希望,困苦、艰难,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用大爱选择了自己的命运和未来】

59岁的王月香出生于西安市,从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14岁那年,远在老家温县番田镇北孟村的奶奶瘫痪卧床,上班的父母亲无奈,就让正上小学的王月香辍学回家,陪伴年届七旬的奶奶。

回到老家后,她每天做饭、洗衣,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奶奶翻身、擦洗,还要像男劳力一样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挑水、担粪。生性好强的王月香从不服输,干活下死力、肯吃苦,挣的工分比男人都多。家中无儿无女的伯父、伯母也日见老去,照顾他们的担子也落在了王月香瘦弱的肩上。

十几岁的女孩要照顾四位老人,王月香没感到苦和累,她时常想起离开西安时父母说的话:“回家好好侍候老人!”

日子一晃到了1973年,经人介绍,22岁的王月香和番田镇王太保村村民张振虎定了亲。快要谈论婚嫁时,王月香得知,张振虎家里不仅有年迈多病的婆婆,还有一个先天弱智的哥哥。

在别人看来,侍候瘫痪的奶奶整整8年,王月香已经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再嫁到那样一个人家去,不是从一个火坑跳进另一个火坑?

伯父劝阻说:“香,你不能走,你一走,谁来照顾你奶奶?咱这个家不就散了吗?”

婚期近了,王月香夜夜难眠。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要付出,张振虎老诚可靠,让王月香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两个人一起扛,再艰难的日子总会好起来的。她终于下定决心,含泪对伯父说:“奶奶我还管。这个家,我还照顾!”她对张振虎说:“你的亲人以后就是我的亲人,不管以后多苦,我都帮你撑起这个家!”

【“他是个憨子哩!” 正是王月香的悉心照料,让穿戴整洁的大伯哥看起来像正常人一样】

婚后第二天,王月香开始了两头奔波。天刚放亮,先做好饭端给婆婆和憨傻的大伯哥,再干完活,然后一路小跑往十里外的奶奶家赶,忙了一天,再摸黑跑回家。

大伯哥先天智障,两臂无法自如伸曲,王月香每天帮大伯哥穿衣做饭,还为他洗脚、剪指甲,把他拾掇得干干净净。

婆婆临终前,拉着王月香的手,久久凝视。王月香懂得婆婆的心,她含泪安慰说:“您老不用担心,俺会像以前一样,好好照顾大伯哥。”

谁也没有料到,这个憨憨的大伯哥,竟又患上了严重的大脑分裂症,每天抱着被子大哭大闹,常常赤身裸体在院子里疯跑,弄得大小便满地都是。在县电业局上班的丈夫张振虎一周才能回家一次,照顾大伯哥的事全压到了王月香一人身上。

怕惊扰了四邻,带着一双儿女的王月香,只能在大伯哥发病时死死地看着他,像哄孩子一样哄他。大伯哥疯疯癫癫,连理发的人都嫌弃他。无奈的王月香,只得靠自己。她学会了理发、刮脸。常年的贴心照顾,让这个大伯哥知道了谁是他最亲的人。王月香为他理发、刮胡子时,他显得特别安静。

王月香的家在村口,每当大伯哥安静地坐在家门口时,常有路人向他问路,这时,一旁的邻居总会笑着说:“他是个憨子哩!” 由于王月香的悉心照料,让穿戴整洁的大伯哥看着像正常人一样。

为了给大伯哥看病,王月香每周都要用平车、自行车带着大伯哥徒步十几公里到沁阳市求医。

看见自己的哥哥发病整夜乱喊乱叫,丈夫心疼月香,难免训斥哥哥几句。每到这时,憨哥哥都要拿着棍子四处追打弟弟。看着乱作一团的兄弟俩,王月香耐着性子劝丈夫:“他是傻子又是病人,你给他计较什么呢!”

王月香婚后苦难的生活被远在西安的父母亲知道了,1978年,从西安某印刷厂退休的父亲多次打电话让王月香去西安接班,以弥补对女儿的愧疚。

一边是和父母团圆的幸福,一边是苦难无边的家,站在十字路口,王月香又想起婆婆临终前的嘱托,她流着泪对父亲说:“命就这样了,我不能撇下他们,我不能让人戳脊梁骨!”

【苦难接踵而至,老天似乎在故意考验她的坚强和忍耐力。风雨中,她用柔弱的双肩撑起飘摇的家】

转眼7年过去了,王月香的苦难并没有过去,老天似乎有意继续考验她的坚强和忍耐力。

1995年农历十月二十六,这个日子王月香记得特别清。那天天特别冷,丈夫张振虎拖着疲惫的身子赶回家过周末。夜里10点钟,大伯哥又犯病赤身在院里疯跑。看着妻子拖着疲惫的身躯披衣下床,听着哥哥在院子里大喴大叫,张振虎又气又急地对妻子说:“就是《渴望》里的惠芳也比不上你善,你累了一天,还是我去看看吧!”

也许是急火攻心,张振虎起床刚走到门口,就两腿一软,瘫倒在地上。

王月香吓得魂飞魄散,她一个劲儿地喊着丈夫,却再也听不到回应。丈夫就是家里的天,天不能塌下来啊!拉到医院输水打针,仍不见好转,王月香跪倒在医生面前央求着,医生对张振虎实施了气管割断术,在医院整整昏迷了七天七夜后,丈夫的眼睛睁开了。

命是保住了,张振虎却成了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的植物人。

王月香坚信,丈夫一定会清醒。王月香每天在病床前跟丈夫“聊天”:“你是坚强的孩子,你不忍心丢下我吧。”“你很乖,要开饭了。”“口水吐出来了,你怎么不讲卫生啊!?”一遍一遍,轻言细语,把能说的话都说完了。她把孩子们叫到病床前让丈夫看:“儿子国斌来看你了,你看他又长高了吧,给孩子说说话啊”。

诊断书上的“植物人”几个字使得王月香几乎昏厥,然而她也只能接受这个残酷现实。

接丈夫出院回家那天,一进门,看见瘦弱的大伯哥奄奄一息地趴在门口。自从王月香走后,大伯哥谁送饭也不吃,就这样趴在门口等。王月香扶起大伯哥,赶紧给他做了一碗饭;看着病榻上目光呆滞的丈夫,瞅瞅端着饭狼吞虎咽的憨哥哥,王月香忍不住大哭:俺究竟做错了啥,老天爷你这样狠心惩罚俺!

一个憨,再添一个瘫,王月香更忙了。每天天不亮,她便起床急匆匆下地拔草,回来为俩人做饭、煎药、翻身、洗涮,常常累得直不起腰。

为了让卧病在床的丈夫肌肉不萎缩,她几天每天用围巾把丈夫绑在身后,背着他一步步在院子打转,走啊走,肩头汗渍斑斑。

命运仍在不断地给王月香施压。丈夫先后六次住院,家贫如洗。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使王月香患上了严重的贫血和子宫肌瘤,人虚脱得几乎迈不开步。 2000年,张振虎脑部大出血被送进医院。为看病早已负债累累的王月香只得借来2000元钱,不料,正当她忙着办理入院手续时,小偷偷去了救命钱。坐在医院的走廊里,王月香像傻了一样,她第一次想到了死,想以此解脱。

看到张振虎救治无望,同情她遭遇的医生,好心地把她叫到一旁,婉言劝她放弃对丈夫的治疗。王月香又一次咬咬牙说:“有我在,就不能把他们撇下,医生,您就再想想法子吧!”

王月香又一次把丈夫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

【包袱卸下了,有人说月香你终于解脱了,一辈子都泡在黄莲里。她淡然一笑,并不回答。】

王月香用自己的坚忍苦苦支撑着这个家,用大爱履行着自己的承诺:一生一世做个有情有义的好人!

13年来,王月香把大枣碾碎和进面里,把各种好吃的用搅拌机打碎喂养丈夫,光搅拌机就用坏了十几个。丈夫从未生过一次褥疮,面色日渐红润,渐渐会用眼神和人交流。

几十年来,那个傻孩子一样的大伯哥舍不得离开王月香一步,默默跟随她身边,王月香一出门,他就坐立不安,唯恐丢下他。

13年来,王月香记不得有哪天睡过一个安稳觉。13年来,她陪伴丈夫把县医院所有的病房住了个遍,从医生到护士,到药房、到账房,每个人都认得一个坚强的农村妇女,她的名字叫王月香。

常年的劳碌,把王月香累得浑身是病,常年吃药。孝顺的儿子张国斌长大了,接了父亲的班到城里工作。每到周末,他总要回家帮着母亲忙里忙外。每次看着母亲一个人在老屋里辛苦劳作的身影,张国斌这个七尺男儿总是暗自落泪,然后默默帮母亲为父亲煎药熬粥。作为汽车司机,多年来他从未沾过一滴酒。他说,母亲年纪大了,我不能让她再操我的心,而且,万一有一天我也有个三长两短,我的母亲该有多可怜。母亲的爱比天大,而我唯一能为母亲做的,就是为她好好活着。

2008年年末,大伯哥大脑分裂症复发,又加之受到风寒,呕吐不止,夜间突然辞世。2009年夏季,丈夫也安静地躺在王月香的怀里离开人间。这两个连累了王月香十多载的弟兄俩,最终连一声“谢谢”也没有说出来。

大伯哥走了,丈夫走了,王月香常常在那里院子里怅然若失。她再也不用每天千篇一律的忙碌:给病床上的丈夫熬中药、翻身、按摩、喂豆浆;帮整整闹腾了一夜的憨大伯哥服药、洗脸、穿衣、端饭……然后胡乱扒了几口饭,再将丈夫抱上轮椅,推到小院子里晒太阳。

乡邻们说,包袱卸下了,月香你终于解脱了,一辈子都泡在黄莲里。每当这时,她都淡然一笑,并不回答。她无法分清多年来默默的付出是苦还是甜,就像无法讲清兄弟俩的离世是不是就意味着解脱一样。她只知道一个道理:做人,就要做个无愧于良心的好人;说过的承诺再轻,也一定要做到。

泰戈尔在《萤火虫》中说:“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

她也只是服从了自己的内心。

【】


网页制作:信息中心

凯时kb88官方 copyright©2022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